“微信美食”日漸走俏
眼下,上門“微信美食”日漸走俏。只要在微信上“喊”一嗓子,美食就能送到家門口。味道不錯,花樣繁多,又十分方便,不少年輕人對其很感興趣。不過,“微信美食”也開始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部分商家無證經營、食品安全難以監管、售后難以維權等隱患暗藏背后。
上門“微信美食”受歡迎
微信朋友圈中商機無限,奢侈品、化妝品、衣服等商品種類應有盡有。近來,借著微信營銷這股東風,上門“微信美食”開始異軍突起,尤其是一些以家庭作坊經營形式的賣家,更是在微信朋友圈中開始占據另一片市場。
記者昨日在市民趙女士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她收藏了幾家鹵味、甜品的商家,幾張誘人的美食圖片加上簡單介紹,讓人看得食欲大開。“我平時比較好吃,看到朋友分享的美食,就常常收藏起來,有機會就試試。這幾家都是口碑不錯的小吃商家,我饞了就跟他們買一批,都是送貨上門的。”趙女士說,自己的許多同事、朋友都很青睞上門“微信美食”,因為花樣多,新鮮的東西多,還很方便。
市民王先生則稱,前幾日,看到朋友分享了一家微信鹵味店。看到誘人的圖片后,他就訂了幾份,味道還不錯,又向同事推薦,結果前后給該店帶來了幾百元的生意。記者采訪中也發現,多數的上門“微信美食”都是通過微信朋友圈的口碑口口相傳而做得有聲有色。
幾乎“零門檻” 很吸引商家
今年26歲的市民李女士眼下就通過微信朋友圈提供蛋糕定做服務,每個月都有不錯的收入。“我是從2011年開始賣自制蛋糕的,最早是通過微博,今年才開始在朋友圈上賣,平均每天有幾單生意。”她介紹,自己做的蛋糕有芒果、抹茶、芝士等10多種口味,客人只需提前一天預訂,次日就會送蛋糕上門。李女士說,自己畢業后就去學習了蛋糕烘焙技術,學成后起先是在車家村附近租了個小門臉做糕點店,可一直不賺錢,好不容易熬到一年租約滿后就不干了。“我又不想放棄做糕點,幾萬塊的學費不能白花。”她說,于是就改為網售蛋糕。
“現在生意好一些了,主要是幾個月來微信朋友圈傳得開了,客人也就多了。”李女士說,自己從事上門“微信美食”要比做實體店成本低很多,“租店鋪的錢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不像現在,即使沒生意,至少不虧錢。”她說。記者了解發現,上門“微信美食”之所以讓商家趨之若鶩,除了目前微信營銷正紅火之外,誘惑力主要體現在成本低、幾乎“零門檻”。“我感覺上門‘微信美食’就和淘寶網店差不多,但操作難度要小得多,賣家可以直接拍照通過手機上傳,然后與買家進行點對點的直接溝通就行了。此外,競爭壓力也相對要小一些。”一名上門“微信美食”商家表示。
商家良莠不齊
難保不出問題
上門“微信美食”紅火之下也并非全無問題,幾乎“零門檻”的背景之下,商家良莠不齊,甚至無證經營、食品安全難以監管、售后難以維權等隱患暗藏背后。市民呂先生就曾經吃過一次虧:今年春節前,他看到朋友微信里分享了一家麻辣小吃,說是味道純正,就欣喜地與商家互加好友,并花60元點了幾份。當晚,呂先生吃得很盡興,可隨后肚子就疼了起來。結果一晚上他連續跑了四五次廁所。第二天,郁悶不已的呂先生把此情況告訴了商家,可商家一番辯解,絲毫不承認有責任,最后干脆直接把呂先生拉黑了,再無回信。“這又沒個實體店,讓我上哪去找他啊?只能自認倒霉。另外,現在再回想一下,其實當時購買的小吃存不存在安全隱患、原材料進貨渠道是否正規、從業人員有沒有健康證、烹制時的衛生條件是否達標、食品保鮮是否完善等等,這些我都無從得知,只顧解饞了。”呂先生說。
上門“微信美食”
急需進行規范
在一些餐飲業內人士看來,上門“微信美食”的屬性界定尚未清晰,在執法和監管上就肯定存有空白或難度。“上門‘微信美食’作為新鮮事物,由于很多商家沒有實體店,并且地址不明,監管難度自然不言而喻。”方圓律師事務所的劉軍律師表示,同時,因微信虛擬化,存在一定風險,上門“微信美食”出問題后不易取證,也造成消費者事后可能有維權困難。“所以說,對于上門‘微信美食’最好不要盲目跟風,為了消費者自身利益能得到保證,還是盡量在實體店和通過相關部門審核的店鋪進行消費更有安全保障。”他建議。
不少受訪市民認為,上門“微信美食”有其眾多優點,對待它更合適的做法是盡快進行規范,使其健康發展。同時,也呼吁商家加強自律。
來源:大連天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