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廚師也是藝術家?關于廚師職業
發布時間:2015-10-20
一旦選擇了廚師這份職業,一定要培養自己對這個行業的愛好,只有興趣才能令個人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關于西餐在中國的前景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所以在飲食方面應該有更多元的選擇,應該多了解其他地域的美食文化,我對西餐在中國的發展是非常樂觀的。
?關于烹飪
要有扎
實的基本功,對于經典的菜式要知其來歷。當個人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能舉一反三,創制出擁有個人風格的菜品。
黃堅 與兄弟們一起在廣州開辦“三人行法國西餐廳”已有十載。1986年入圍歐洲最高級別美食鑒賞家評分,1990年獲法國國家旅游局頒發的美食獎、法國國家頒獎委員會頒發的美食藍帶獎,1992年入圍歐洲最高級別美食鑒賞家的評分標準,1994年榮獲最高級別美食家鑒賞家頒發的高分美食獎,2004年獲海外美食協會頒發的ESCOFFIER美食金獎,2005年獲廚皇金獎,同年獲得第二個藍帶獎,并榮升為MASTER(美食大師),2012年獲加拿大榮譽市民,2013年獲加拿大農業部金獎,同年獲“中華御廚”稱號。
黃堅,原名黃志堅,認識他的人多親切地稱他為“阿KEN”。他是美食媒體的寵兒,記者們樂意采訪他,聽他分享關于美食和他的傳奇故事;他是食材商的良好合作者,能夠利用不同的食材創制出獨樹一格的菜品。他與兄弟們一起在廣州開辦“三人行法國西餐廳”已經有十載,在《中國烹飪》雜志開設《西餐調味學堂》專欄3年,為讀者奉獻了二百多款用不同醬汁制作的法式美食。他樂于分享廚藝,知無不言。就是這樣的一位廚師,或者說是一位廚藝講師,成為了我多年的好朋友。很難用一種標簽去定義阿KEN,只歸納他的一部分特點,以及他最期待將來能為餐飲業的發展而盡力的心意。
傳奇的人生經歷
聽阿KEN講他的故事,可能得聽上幾天幾夜。他精通英文、法文、越南語以及中國的普通話、廣府話、客家話和潮汕話。看到他在店內與客人交流,各種語言無縫切換,運用得得心應手。
他祖籍廣東梅州,成長于越南,行醫經商的父親擁有客家人的傳統品格。
阿KEN年輕時適逢戰亂,上過戰場卻沒有打出一發子彈。對于“逃兵”這個角色,他從來不后悔,談起時也是開懷大笑。他覺得人類不應該互相殘殺,作為廚師,他甚至從來沒親手殺過動物,一直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心靈的那個溫柔角落。
作為難民身份流落法國,阿KEN有一段時間是厭食的,覺得西餐的肉類是恐怖的食物,拒絕食用,搞到最后只好進醫院療養。社工來探視他,關心他,聆聽他的訴求,有時還給他帶些小甜點。自從吃了泡芙之后,他決定從廚,因為在那一刻,他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這樣可口的食物,他想要學習制作。
后來,阿KEN進入專業廚藝學校學習,并成為一名烹飪講師。在那段時間,他還師從羅丹的女兒學習藝術,她不僅是位老師,也被阿KEN視作開啟他心靈的導師。別的學生用畫筆染料作畫,阿KEN說不會,老師說:“不會也沒關系,你會用面粉做公仔吧,那也是藝術。”因此在課堂上,其他同學作畫,他就玩面塑。
2005年,阿Ken獲法國國家頒獎委員會頒發的第二個美食藍帶獎
在法國開過餐廳,又曾到美國工作,最后,阿KEN與兄弟們選擇回到中國發展,最初在北京,后來回到了廣州。三兄弟都長期從事餐飲行業,性格合得來,就開辦了“三人行法國西餐廳”。兄弟之間各有分工,哥哥負責財務和紅酒;弟弟負責咖啡飲品,并自創咖啡公司;阿KEN負責出品。三兄弟在故鄉生活得很開心,偶爾也會獲邀去越南講課。從小生長于越南,對于那里有莫名的情感,且他們依然能講一口純正的越南語,但卻覺得那里已經不是自己的國家,物是人非。
做個烹飪藝術家
阿KEN的手繪菜譜很有藝術感,除了常規的做法之外,還有菜品擺設的外觀圖。徒弟們看過之后,就能做出同樣效果的菜品來。
受歡迎的創意菜品“印第安帳篷”
讓菜品立體起來也是阿KEN近年的嘗試。在此之前,他常常是將菜品裝飾得像畫一樣,色彩繽紛,醬汁與肉類搭配得完美。后來他覺得要讓菜品“立”起來,如“印第安帳篷”就是讓人驚艷的菜式。當時,他去參加加拿大農業部舉辦的活動,考察加拿大的牲畜產業,聽當地人講印第安人的故事。他從中得到靈感,將加拿大豬手和與芝士結合,制作了這道菜品,得到參加活動的各國廚師同行一致贊賞。阿KEN說,作為一個中國廚師,他感到非常自豪。
烹飪教學的意義
阿KEN認為,未來在中國,對西餐的需求會越來越高。
在他的觀念里,做西餐一定要正宗,不能做成“豉油西餐”,即不要隨便地加入中式調料。西餐有一定的規則和相對固定的口味,所以對廚師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他所接觸到的烹飪學校有漂亮的校園和完善的教學設施,但是教學軟件很薄弱。他認為相關部門應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構這個系統工程。科班出身的廚師應該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這一切如果由學校來實現,會更加快速和完備。培養有才干的廚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就要求資金的投入。但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和技術的西餐人才,對社會以及餐飲行業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餐飲行業的安全和健康標準也是從學校貫徹、教授起來會更嚴謹,如關于反式脂肪的運用,“我們應該從學校教學中開始,讓廚師們明白它們為什么而產生、產生的后果是怎樣的、國際上對于這種東西的相關法令和態度……完備的教學系統是決定一個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寓教于樂的人生態度
阿KEN認為,人類的知識就是要共享的,人類的智慧也是不斷成長的,所以他從不介意別人來學習他的創意。他認為在自己的國家去分享西餐、法國料理的心得和體驗,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他在香港的大學、廣州的高校以及全國各地的不同活動中,講述對于西餐的理解、法餐與意大利餐的區別、紅酒知識以及烹飪心得等。因為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的菜品制作經歷,阿KEN的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大受歡迎,聽者都大受啟發。
阿KEN說,在法國,很多小學都會邀請廚師到學校做講座,給小學生講飲食文化、食材知識、用餐禮儀,還有DIY課程,教小朋友們做簡單的曲奇餅、簡易的三文治等。法國人從小就深受飲食文化的熏陶,法國小朋友們在家庭聚餐時可以自己烹制簡單的食物,感受食物帶給人們的愉悅。阿KEN說:“他們甚至能分辨出糖膠、焦糖、糖水的區別,這些基本的知識會使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受益無窮,覺得美食是種享受、生活是種享受。”
Q:您對廚師的培養有什么心得體會?
A:在法國,學習廚藝不是一個最差、最壞的選擇。經過專業的訓練,廚師是人們心目中地位較高的職業,這一點與中國的情況不太一樣。廚師要對自己的職業充滿榮譽感,這樣體現在他對食物的態度上,做出的菜品是有心意有心思的,才能達到食物滋養人們身體的目標。
Q:您對烹飪教育有什么建議和看法?
A:我經常被邀請去為一些企業或餐飲從業者講課,會被問到什么是正宗的西餐等現實的問題。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中國人要到法國學習法餐,那得付出昂貴的費用,而且這筆費用因為某些原因還會越來越高。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建議相關部門多開設西餐的烹飪學堂,可以請專業的外籍廚師來上課。中國烹飪學校的硬件越來越好,但是烹飪教材或者烹飪教學卻仍有待大力發展、充實。教育是整個行業發展的根本,很多食品安全衛生等最基本的問題,從業者在從業之前的培訓中就應該了解并遵從。
阿Ken的手繪菜譜
Q:俗語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A: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技術是不斷發展進步的,我也是從老師那里學習到廚藝,學習到怎樣做一個好廚師。老師對我的教育影響了我的整個人生,所以我也一樣奉行這樣的原則:我的菜譜無秘訣可言,全部公開,誰要都公開。能否學習到知識是個人的事情,作為老師就應該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Q:在中國開西餐廳有哪些感受?
A:擁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畢竟是少數,這是我們以前的看法。但在經營餐廳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發現,實際上中國人越來越擁有國際視野,不要以為他們不懂得西餐,人們獲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對西餐的了解和體驗也越來越深刻。所以,對于西餐從業者來說,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也就是說顧客對西餐的菜式會有更多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更容易獲得共鳴。
Q:您怎樣看待廚藝?
A:廚師的技術也可以視作一種藝術。畫家用二十多種基本色來作畫,經過畫家的手和心靈,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作品。而廚師也有共同點,他們運用基本的食材,通過相應的烹飪方法,將食物烹調出不一樣的味道、不一樣的觀感。所以說,廚師也是藝術家。
來源:中國烹飪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