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吉究竟是行業潮流的引領者,還是失敗者的代名詞?
發布時間:2016-09-06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在任何一個行業里,成為行業引領者,可以讓企業占據最有利的市場地位。
大多數情況下,行業引領者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能靠實力占有的頭銜,但也不乏少數情況,是一開始就在某個方面靠突破常規而獲得。
無論哪種情況,想要始終是潮流前端都十分不易,如果沒有持續發力的能力,輕則失去引領者地位,重則直接倒向敗局。
黃太吉這個品牌的命運路線,恰巧就是這樣的。
“引領者”的表象和證據
一、煎餅果子引領的單品潮流
煎餅果子,一直以來都是街邊小攤、流動小販出品的食物,此前在市場上沒有成熟的品牌,黃太吉選擇這一品類,一開始就具備了相當的話題性。
選擇消費者熟知的美食品類切入市場,并且通過品牌化手段,做到品類中的第一名,在這一點上,黃太吉成功了,如今消費者提起黃太吉能夠第一時間想起來的就是煎餅果子。
黃太吉的出現,給餐飲界帶來了許多新鮮的玩法。
1)、單品也可以做品牌。
在黃太吉之前,沒有人能夠想到一個小小的煎餅也能成就一個品牌。
2)、身在社交媒體時代,靠事件營銷打造的參與體驗拉動需求。
開奔馳送煎餅、奧巴馬競選期間黑米豆漿和巧克力豆漿半價銷售,光棍節買一根油條送一根油條、煎餅俠、泰?電影上映時推出主題套餐……
黃太吉的種種活動頻率高,每個都可以細分到關注活動的那部分顧客,新鮮的創意,讓顧客得到了美食以外的附加值,這種快樂和滿足一旦大于煎餅本身,吃什么確實可以不再那么重要。
3)、創業公司低成本營銷。
黃太吉采用微博等新媒體與用戶進行互動,這種營銷方式成本低、效果好。
4)、文化打造高調性。
利用自己的平臺做真正興趣所在的事,這是許多商界大佬們在做的,黃太吉第一次讓世人看到,餐飲人也搞得來文化。
創始人赫暢經常組織一些沙龍性質的聚會,其行業之外的豐富經歷和視野、雄辯的口才,特別是“世界的背面”有關外星人話題可以整整演講6小時,都讓黃太吉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吃煎餅、喝豆腐腦、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拔高品牌調性。
隨后幾年時間,出現了很多主打單品邏輯、小而美且性格鮮明的餐飲品牌,黃太吉的確是引領了餐飲業界潮流。
二、從生產端切入外賣平臺,有引領者之勢
黃太吉最新一次轉型,準確看到現有外賣平臺的缺口,邏輯上的確有突破點。
1)、三大外賣平臺解決餐廳產能不足的問題,黃太吉的模式則計劃利用工廠店來提升餐廳的產能;
2)、三大外賣平臺是餐廳型外賣平臺,黃太吉是產品型外賣;
3)、三大外賣平臺類似于淘寶型平臺,黃太吉類似于京東型平臺,相比較黃太吉模式效率更高,更能解決消費者對外賣快餐“快捷”的需求。
因此,此模式一出,再次助黃太吉獲得2.5億的融資。
但是邏輯領先不代表可以勝出。在百度外賣、美團外賣、餓了么三大外賣平臺掌握了關鍵性的資源“流量”的情況下,小平臺早已經倒下一批。
當初,三大外賣平臺之間燒錢爭奪流量的戰爭歷歷在目,黃太吉外賣想要從其手中分流,一不占先機,二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撐,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事實上,三大外賣平臺沒有介入生產環節,也是考慮到這一環節實在是太沉重了。
做一個大膽推測,如果黃太吉是一個有著多年餐飲經驗和根基的公司,同時又在三年前開始做外賣平臺,或許這個模式更有可能成功?但生意沒有假設,這個模式可能形成的引領地位,很容易被現實推翻。
“失敗者”的現實和預示
黃太吉兩度轉型所折射的敗局,業界基本已經形成定論。
1)、黃太吉單品牌店時期,品類選擇受限大,成本高,低潤低。
煎餅果子無法作為正餐,核心單品的消費需求和頻次受限。門店多數位于CBD,房租成本不低,在高成本、低客流量的情況下,黃太吉的煎餅雖然賣得不便宜,但盈利空間實際并不高。
黃太吉傳統門店是屬于人力密集型,食用的及時性要求高,煎餅果子主要還是依靠人力一張一張的現吃現攤,出品數量有限。
據了解,黃太吉門店的后廚人員大概在5到8人左右,這個人員配備基本趕上鼎泰豐(臺灣著名小籠包專賣店)的后廚配備,但是其客單價和客流量遠沒有鼎泰豐高。
口味問題在后期影響顯著。最開始,消費者選擇黃太吉而非路邊攤,是因為有品牌,一旦出了問題可以追責,不過滿足了安全的需求以后,消費者就會考慮好吃的問題。
黃太吉在一段時間的喧囂之后,終于回歸平靜,沒有過硬的產品,營銷概念進行刺激的效果減弱,之前排隊的現象已經難以再現,有一些門店甚至有些冷清。
2)、多品牌店時期,終端消費者對其他品牌的認知度非常低,黃太吉團隊對于多品牌、多業態運營模式把控能力有限。
餐飲有快餐和慢餐、工作餐和休閑餐、小吃和正餐之分,不同的餐飲業態有完全不同的運營邏輯。煎餅屬于小吃類,而火鍋、冒菜和燉菜都屬于正餐,業態不同,經營管理模式有著根本區別。
黃太吉急于上馬多品牌下的多業態,但并沒有具備多業態經營管理的經驗和能力。
而黃太吉在本身的品牌根基不深的情況下,就擴展新品牌,這是經典定位理論中最忌諱的。
黃太吉之前在消費者心中就是賣煎餅,但開始走多品牌路子之后,在消費者心中,黃太吉的品牌形象開始模糊。
另外,不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很難成功打造多品牌,大舉擴張品牌和門店,資金回籠速度根本不能跟上開店的速度。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事可能是預示失敗的前兆。
一、目標過高
創業公司面臨的市場環境多變,的確需要不斷創新,避免一成不變,中期目標的制定也往往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并不斷調整。但關鍵一點,是需要合理規劃,不能定得過高。
2013年黃太吉定下6個月內銷售額要達到1億、年銷售額要做到100億的目標,對于一個初創一年的餐飲品牌,無論多么有自信,這樣的目標都經不起推敲。
而之后以多個新品牌占領白領用餐場景的目標,同樣低估了市場競爭環境的復雜。
高舉高打帶來了關注度和資本市場的新融資,但難以完成目標帶來的質疑和給公司帶來的風險,也極具破壞力。
二、創始人過于高調
創投圈里,創始人高調站臺為產品和品牌背書,已經是常態,而在餐飲圈,能做到黃太吉赫暢這樣程度的,至今沒有幾個。
所謂“槍打出頭鳥”,在質疑的聲音中,一部分的確是就事論事,而不可否認也有小部分就是“看不慣”,甚至出現無端“抹黑”,維護品牌心切的創始人必然花費心力反擊,疲于應付。
創始人性格鮮明、行事高調也有積極作用,主要在團隊打造方面。黃太吉的核心團隊四年來十分穩定,和赫暢本人的號召力有很大關系。
但無奈于高調行為之后市場認可度不佳,讓負面聲音越來越大,創始人本人很可能會愈加急躁,迫切想得到市場和資本認可,而做出不夠成熟的決策。
三、大環境變化
微博曾是黃太吉營銷的一大陣地,黃太吉成名之時,也正是新浪微博人氣鼎盛之際。然而經過2012年的高峰之后,平臺的人氣回落,想低成本實現高效營銷不再容易。
此外,消費者審美疲勞難避免。黃太吉雖然用環境、服務以及感情溝通等方式來彌補其口味上的缺陷,產品、包裝、店堂設計、服務員形象方面也都十分用心,但市場在不斷教育創業者,其他新品牌也在進步,即使無法超越,也不至于差很多。
而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會產生審美疲勞,這都讓品牌影響力的作用削弱。
而在當下,外賣平臺的商業環境不利,更是直接制約了黃太吉新模式的運轉。
結語
種種原因,讓黃太吉模式經歷三變,前面兩個階段的確算不上成功,目前,黃太吉外賣的平臺模式能否走得通,最終成敗還有待時間檢驗。
但無論成與敗,黃太吉的出現,都給餐飲界帶來許多啟發,而我們也可以從這個具有爭議的品牌上,看到中國餐飲業在互聯網時代發生的變革。
檢視成敗只是手段,我們最終都希望可以見證一個真正偉大的公司崛起,見證一個有中國傳統特色、互聯網特色并充滿活力的快餐外賣品牌,能夠一步步成長。
來源:筷玩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