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味蕾悄然生變:甜鮮首次超過麻辣,成為全民最愛!
發(fā)布時間:2017-05-05
很長時間里,“麻辣”霸占著人們的味蕾,被認為是“麻辣”代表的川菜,占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
但如今情況卻悄然起了變化。《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顯示:2016年,“甜鮮”味型的受歡迎程度已經超越“麻辣”,成為全民最愛。
1 甜鮮小勝麻辣
中國人的味蕾正在悄然生變。
《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甜鮮口感的受歡迎程度已經小勝麻辣這一記憶度最高的口感。
報告指出,從門店數量來看,“甜鮮”門店數量超過“麻辣”門店。從用戶畫像中的口味偏好分析來看,重油、重鹽、重辣口味偏好降低,以中和健康為特征的甜鮮口感偏好增加。
被認為是“麻辣界代表”的川菜,其增幅數據似乎也說明了某種趨勢。
從2016年的市場增量來看,在美團大眾提取的16個城市數據中,川菜只有廈門、廣州、杭州、深圳4個南方城市保持正增長,其余12個城市全年增幅均為負數,其中沈陽跌幅最高,為36%,成都、重慶兩大川菜的大本營跌幅為35%,上海、北京、大連跌幅超過20%。
除了競爭飽和導致的市場自然淘汰,消費者偏好的變化也是川菜館負增長的原因之一。
以麻辣為標簽的川菜,雖然口味鮮明、記憶感強,但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硬逼的另一面開始顯現:“味美卻高油高鹽”、“口味越來越辣,變得淺薄單調” 等。這些印象似乎開始抑制川菜館的盛行。
2 辣為什么會流行?
“辣”有多盛行?
曾有數據顯示:10個人里有8個常吃川菜;傳統八大菜系里,川菜份額占將近四成,加上占13%的湘菜,以“辣”為特征的菜系就占據了半壁江山。
人們對麻辣的喜愛程度,從各地、各購物中心、各美食街遍布的川菜館就能窺得一二。
之前,有位餐飲老板曾這樣解釋辣的盛行:辣,它本質上不是味道,它是一種痛覺,它能刺激人腦腦垂體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產生生理快感。 而從人的生理結構上來看,人是無法抗拒這種本能快感的。這種快感,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和“毒品”有點像,是很容易讓人上癮的。
還有科學家提出用benign masochism(良性自虐)的理論解釋嗜辣這件事——當人類吃下一口辣椒時,趨利避害的本能告訴我們自己正身處危險之中,然而理性又告訴我們自己很安全,這種安全享受危險的感覺,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感。
這和一些人喜歡玩過山車或者看恐怖電影是同樣的道理。
而年輕人本身就是追求刺激和快感的群體,越辣的菜品,越能激起他們的挑戰(zhàn)欲望。從這兩年火爆的自貢好吃客、秋金小炒、大龍?等,以挑戰(zhàn)辣味味蕾著稱的品牌在年輕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辣的流行,還有一種解釋稱,吃辣比甜、鮮的成本低,時間成本也更低,因為品出鮮味,更需要食客分分鐘鐘都有一種悠然從容的心境,這顯然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要求。另一方面,從傳播角度來說,特征越是單一、鮮明、強烈的東西,辨識度就越高,越容易在同類中獲得更多注意力。 辣或許是人們能感知的味道中辨識度最高、刺激性最強的,以辣為特征的菜系很容易優(yōu)先獲得人們的注意力。
比如,你能用最簡短的詞瞬間描述蘭州拉面、沙縣小吃、天津煎餅、麥當勞、肯德基的味道么?可比起川菜、湘菜,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用——“辣”這個詞。
3 消費升級下,麻辣還是門好生意嗎?
這讓小編想起,早在去年年底,峰瑞資本的李豐向一眾餐飲老板提出的一個有趣問題:
隨著健康意識的上升,麻辣這件事會越來越不流行嗎?
從學員們的回答,以及記者的采訪中,可以窺得一些趨勢。
a、“川菜=辣”是種誤解,甜鮮受歡迎帶來了機會
作為麻辣菜系的代表,說清了川菜,也許就能看清麻辣的未來。
成都美食家劉德耀先生認為:之所以大家會對川菜產生深刻的“麻辣”情愫,也是因為歷史上四川地區(qū)的物產并不豐富,所以那里的人們才會利用麻辣口味,賦予并不豐富的原材料更多元的味道。所以,一方水土出一方產品特色便是如此。
其實,上世紀八十年代,川菜并沒有這么重鹽重油,即使想有,也沒有這么多的原材料供廚房使用。重鹽重油的興起,是在物資豐富之后才出現的,而且不僅僅出現在川菜品類中。成都紅杏酒家副總經理王永梅表示:其實,川菜產品不只是辣,味型本身比較豐富,川菜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比如川菜中的甜酸荔枝味,一些甜品菜八寶鍋珍,甜燒白。鮮的味型就更多了。
所謂“辣”,本身是對川菜的了解不全面。市場反應的甜鮮菜品受歡迎,實際上對于傳統經典川菜是一個市場機會。 川菜也應該順應潮流發(fā)展,重新塑造新形象。
b、沒有一種味型永遠呈上升趨勢
原《四川烹飪》雜志總編輯王旭東也表示: 麻辣確實是外地人記住川菜的特點,這點毋庸置疑。但這實際上也并不影響川菜的發(fā)展。
至于說“甜鮮”會成“最大眾的口味趨勢”,王旭東認為這不太合適。一是因為甜鮮口味本來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屬于常見味型之一,二是甜鮮味并沒有給廣大食客帶來某種印象深刻的新鮮感,食客也不會因為吃到這種口味而津津樂道,繼而在客觀上產生一種傳播效應 。大家各自都有生存的空間。市場表現上,沒有一種味型會永遠呈上升趨勢,總會有波峰和波谷。
c、 人們拋棄的是不健康,而不是辣味本身
尼爾森近期發(fā)布的《全球健康飲食報告》似乎也印證了這一事實——
75%的受訪者通過改變飲食控制體重,這一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4%)。
82%的受訪者愿意花更多錢購買不含有不良成分的食物,這一比例同樣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8%)
這些數據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健康的飲食習慣。從效用上說,辣是調味品中最具有遮蔽性的味道——請想象一下在大閘蟹、高級刺身和魚子醬中加入紅辣椒后的味道。它確實是所有追求豐富細致味覺菜式的敵人。但如果想弱化食物中不喜歡的味道,大約找不到比辣椒更便宜、高效的辦法了。
還有人認為,辣主要是用來掩蓋食材不新鮮的味道。而且,辣椒本身吃多了也傷胃傷身。所以,對于追求健康的消費者來說,越來越多地拋棄了麻辣。
如何做出既美味又健康的辣味菜品,可能是個新的挑戰(zhàn)。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