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餐飲如何演變為城市記憶
發布時間:2017-06-07
重慶火鍋起源于碼頭力夫,最終登堂入室,其消費群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多,都是餐飲同行望塵莫及的。火鍋,已成為重慶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
大眾餐飲如何演變為城市記憶
由中國飯店協會評出的全國火鍋業最高獎項日前正式公布,重慶火鍋企業獨占鰲頭,攬獲了中國十大火鍋品牌的4個席位,而在中國十佳火鍋連鎖企業和中國火鍋示范企業評選方面,重慶火鍋企業也各自占據了3個席位,遠超其他省市。再度用事實證明“中國火鍋之都”名不虛傳。
重慶火鍋協會會長李德建告訴記者,重慶市內火鍋店數量已經超過2萬家,從業人員上百萬,全國的連鎖店超過5萬家,占據中國火鍋市場的三分之二。
據記者調查,幾十萬重慶人以火鍋為生,其中眾多是夫妻店、兄妹店。勤勞的火鍋人,每天起早貪黑熬底料、挑菜、洗碗、撕毛肚、理鴨腸……太多的從業者,每天就是重復這樣的工作。正是這么多人為重慶火鍋無怨無悔的付出,讓火鍋成為重慶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
火鍋業能否走出“短命周期”宿命?
重慶火鍋傳統的經營模式,都采用單體自營的方式為主。站在重慶街頭,這樣的小店放眼望去比比皆是。店里的配料秘方屬于祖傳,自然會有獨特的地方。生意,紅火雖紅火,但僅局限在一城一地,難以做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重慶市內的飯館很少,“露凝香”的創始人黃世雄從3張灶臺做到后來的6家直營店、100多家加盟店、7個食品廠,無形資產達到1.3億元,成為重慶市最早一批火鍋個體戶的代表。最豪氣的時候,他把半條街都打造成屬于“露凝香”的美食城。然而,獨霸一方的“露凝香”遭遇內憂外患,2003年一夜崩盤,接著在重慶緩慢消失。
與黃世雄的經歷一樣,重慶火鍋最初只是零星地發展,但是在改革開放后逐步被打造成一個產業,涌現了一批深受市民喜歡的名火鍋。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鹿氏夫婦開辦的三五火鍋,到后來的云龍園、述園、一四一、不醉無歸等火鍋店,都如流星劃過。
以“露凝香”為例,歷經數十載發展,1993年就被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旅游產品定點生產企業;“露凝香”牌火鍋底料獲國家旅游產品“天馬”銀獎;1998年被重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評定為首批“著名商標”; 1999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重慶名火鍋”。可仍未逃脫“短命周期”的宿命。
從1997年到2003年,餐飲加盟連鎖這種經營模式,在中國還處于發展階段,能做大做強的企業并不多。而黃世雄卻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嘗試進行連鎖加盟。可惜的是,雖然他一度采用了新的形式,但思想卻并沒有擺脫傳統經營模式的桎梏。在店面加盟的方法上,黃世雄采取了不收加盟費的做法:就是說加盟商要想獲得“露凝香”的品牌代理,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錢,只要能夠在總部購買火鍋底料,就可以開張營業,成為加盟商。
這樣的選擇,對于迅速占領空白市場、打出品牌的意義是重大的。但是這種一味追求擴張速度的加盟,無疑是對于新型連鎖加盟的一種生搬硬套。形式上的擴張無法帶來更多資金上的收益,而這些沒有掌握“露凝香”精髓的火鍋店,更是嚴重地影響了老店的品牌形象。幾代人的辛苦經營和財富積累,最終化為烏有。
“露凝香”由盛到衰的故事,也成為重慶傳統火鍋企業發展的“警世鐘”。
從“單打獨斗”到集群化發展
市場的規律總是優勝劣汰的,不管是老式經營抑或是新型連鎖,重慶火鍋業的發展總是與市場經濟規律相結合的。想要發展就只能適應規律,改變自身。
作為渝商抱團軍團中的首支“娘子軍”,重慶火鍋天下宴博物館集團股東由該市36名美女企業家組成。集團首個項目是斥資5000萬元,在兩江新區建成集旅游、火鍋等元素為一體的巴渝文化吊腳樓,消費者可以在這里領略重慶朝天門碼頭餐飲文化特色,還可品嘗到不同年代的各類火鍋。
重慶市工商聯(總商會)餐飲商會會長嚴琦告訴記者,集團既有資深的餐飲、火鍋企業,也有服裝、水果、美容、電子、酒店等行業。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火鍋企業橋頭火鍋,作為國有企業加入了抱團隊伍。力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抱團發展,做大做強重慶火鍋產業。
“重慶作為中國火鍋的發源地,在火鍋產業發展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重慶火鍋企業推出的單人小鍋制、養生火鍋、綠色火鍋,更代表著火鍋未來的發展方向。希望重慶火鍋企業能進一步加快探索步伐,推動中國火鍋產業做大做強。”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對重慶火鍋充滿期許。
據了解,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福建等全國一線城市的火鍋店,都有重慶人的影子。經過歷年發展,重慶火鍋以獨特風味享譽中外,遍布北、上、廣等國內30余個省市和美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全國、全世界餐飲行業的認同。目前行業產值上千億元,從業人員超過500萬。
“麻辣行天下,紅湯煮南北”,可以說是重慶火鍋征戰味道江湖的縮影。由重慶火鍋協會授權組建的重慶火鍋產業(集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已開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運作。大渡口雙山公園內的重慶火鍋多功能文化中心,成為重慶火鍋產業集團第一個亮相的火鍋與文旅結合項目。
“標準化”成為火鍋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通過抱團發展的重慶火鍋,實現了從單打獨斗的階段到集群化發展的跨越,實現了由火鍋餐飲到多元化產業的歷史轉變,深入到海內外投融資、文化創意、食品加工、種養殖、商業地產等多行業、產業鏈完善發展的大產業格局。
然而,同其他形式的飲食相比,火鍋的口味和形式都顯得較單一,所以當其發展到一定時期后,就會讓顧客產生消費疲勞。這種形態決定了火鍋行業發展的脆弱性。重慶八旺串串火鍋品牌負責人龍曉飛對記者坦言:“經常在外地吃重慶火鍋,味完全變了,這些火鍋店打著重慶火鍋招牌,混淆視聽,拉低了重慶火鍋格調。”
“火鍋亟須在制作工藝、食品安全上加以規范,那些不規范的,與重慶火鍋品質、味型背道而馳的,不準再打這塊招牌。”重慶火鍋協會會長李德建說,重慶火鍋需要制定行業標準,這一標準對重慶火鍋是保護,對外來企業則是門檻。
中國管理科學院研究員、重慶火鍋知名專家劉可則從行業的角度給出了建議,“以國外的很多事實和例子來看,任何行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都要有一個標準化出來。其目的是在給行業制定出一定標準的同時,增加其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規范,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從而為行業的長足發展未雨綢繆。”
李德建坦言,許多消費者熱愛火鍋美食,卻又“喜新厭舊”,因此火鍋企業不得不通過借鑒和原料、技術的創新帶動火鍋品種的創新,創造差異化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要,防止審美疲勞。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火鍋產品穩定的品質非常看重,因此為更好地保證產品質量穩定、規范操作技術和流程,重慶火鍋行業正逐步制定火鍋烹飪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服務標準、安全衛生標準等,通過完善市場準入機制、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引入HACCP管理,令企業出品標準化、規范化的綠色、生態火鍋產品,這也是做大做強火鍋業的必由之路。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