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晶采軒董事長包華 從一座古建筑修護項目看中國餐飲行業(yè)的格局
在北京CBD摩天森林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走進晶采軒北京三星店三分鐘之后,你可能都沒有來到包房的餐桌前,一步一風景,讓人流連。這家餐廳的空間被賦予更多意義,讓食客仿佛踏上“江南扁舟” ,身畔燈如游魚浮游而過,融入宮墻紅的灰色調(diào)連廊安靜淳樸,墻上橫平豎直的木制結構與地板大理石紋路相呼應,上上下下的臺階讓你在抬腳、邁步的過程中,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小橋流水、漁船搖曳,店鋪以江南水鄉(xiāng)河道水網(wǎng)為動線,每個包間猶如一座臨水而建的房子……
晶采軒北京三星店特別之處除了曲徑通幽的連廊、點綴的現(xiàn)代雕塑之外,店鋪內(nèi)一座1:10還原的木結構古建筑模型,格外引人矚目。
靜立在晶采軒的1:10顯圣觀木結構模型
這座建筑名為顯圣觀,矗立在山西高平市米山鎮(zhèn)米西村內(nèi)、地處長平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大糧山下,經(jīng)歷了宋元明清近代近800年的歷史,當時瀕臨坍塌。晶采軒董事長包華從北京三星店餐廳進行空間設計的“DIA丹健國際”設計師張健得知之后,代表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古建筑修繕公益項目,古建筑的修繕不僅是建筑“保護”,更是文化的“搶救”。
猶如與時間的一場賽跑,張健聯(lián)系到自己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通過設計學院教授劉杰帶領了師生團隊對這座建筑三維測量和掃描之后,針對結構細部展開了緊張的精細化測繪,并成了建筑模型,將這樣一座的建筑緊急維護。多方力量的加入也給中國地上古代建筑修繕,探索出社會力量與地方政府、高校相結合的新模式,餐廳店鋪中的這座建筑模型成為晶采軒、DIA丹健國際、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聯(lián)動進行建筑保護的一個最好例證。古代建筑被譽為“不可移動的地上文物”,其不僅融合了繪畫、雕刻、建筑等多重藝術性,又憑借著功能性、象征意義成為文化的載體,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歷史風貌的“講述者”“見證者”。當生命已經(jīng)緘默,建筑卻依舊在述說。
張健先生(左二)、朱丹一女士(左三)、包華先生(左四)在開幕式上致辭
晶采軒董事長包華與這樣的項目結緣并非心血來潮,生在杭州湖濱區(qū),包華從小周圍藝術氛圍濃厚,街坊鄰居大多就職與中國美術學院,他熱愛藝術、關注設計、更懂收藏。可以說,作為餐飲企業(yè),如此重視空間設計的并不多。
從第一家店開始,晶采軒就開啟了餐廳與設計大師進行空間合作的傳統(tǒng),包華說,“晶采軒不僅僅為讓人果腹而存在,更是一個人和人交流場所,餐廳最奢侈的是空間。”晶采軒上海西郊賓館店借氣派寬敞園林風光,以,雍容華貴的中式風格裝修;晶采軒上海芮歐店由印尼設計師JAYA打造,隨處可見的龍鱗紋木雕與燈影樹影呼應,百貨的喧囂頓時煙消云散,在亭臺樓閣間猶如世外桃源。晶采軒上海世紀匯店由吳濱主持設計,極凈極簡的現(xiàn)代風格讓人過目難忘。晶采軒上海青年會店也是用“修舊如舊”的原則將一幢1929年的建筑進行保護修繕,讓食客伸手即可撈起一縷濃稠的舊上海情調(diào),感受到人生另外一種妙境。“DIA丹健國際”設計師張健說:“包華在定義餐廳空間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人的體態(tài)、生活的尺度、人生的格局。”
這樣的空間設計追求、文化追求也影響著晶采軒的每一位廚師的心態(tài)。晶采軒的出品代表著一種誠意,一種藝術,一種哲學。包華認為:“經(jīng)典是對平庸的革新,是對完美的信仰。每一道菜都是一個故事,廚師也是美食設計師,美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晶采軒每一家餐廳都秉承著經(jīng)典粵菜為特色,傳承了江浙地方菜肴的精致,高品質(zhì)的出品必須有高品質(zhì)的原料,晶采軒在上海崇明島建立了總面積達300畝的原生態(tài)農(nóng)場,讓每一餐都是享用季節(jié)的恩惠、風土的慈愛。
花膠燉散養(yǎng)老雞
蜜汁叉燒
包華說:“餐飲企業(yè)是長跑,最好的宣傳就是口碑。作為一家良心餐廳,不僅廚師班底跟著我做了16年,而且很多客人跟著吃了16年。把最好的東西呈現(xiàn)給客人,這是我們的經(jīng)營思想,然而這需要不停的學習、創(chuàng)新,不停的研究新的概念、新的元素,一家好的餐廳展現(xiàn)著經(jīng)營者深入生命的程度和生活的品質(zhì)。此次古建筑的修繕就像生命體一樣變化,或者這與餐飲行業(yè)每一道菜對生命的撫慰有著不謀而合之處。”
包華先生在開業(yè)典禮上致辭
在晶采軒的官方網(wǎng)站上有這樣一句話,有了藝術,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藝術。生活處處是藝術,不需要刻意去發(fā)現(xiàn)。自然產(chǎn)生美,自然才有藝術。中國餐飲行業(yè)因為有了這樣一批有思想的經(jīng)營者,勢必讓全世界矚目,相信跟著餐廳一起走出去的,不僅是佳肴、口碑、文化,更是傳承歷代的匠人匠心。
(來源網(wǎng)絡)